今天是“九一八”事變84周年,各地紛紛以不同形式警醒國人,勿忘國恥。往事不可追,回憶仿佛冷風吹。不知道吹來了什么風,這幾天,一篇名為《別讓李嘉誠跑了》的文章,引發了社會輿論的激烈爭論。網上都說李嘉誠“跑路”了,一時之間,網上炸開了鍋。
據了解,此前,李嘉誠大量出售名下內地商業地產,收購英國電信、意大利電信等歐洲資產;年初,李嘉誠把公司注冊地改為開曼群島,并在港上市。當李嘉誠商業帝國中唯一一家在中國境內注冊的長和系公司,電能實業并入長江基建后,龐大的李氏長和系企業注冊地將全部遷離中國。
對于過去兩年一直在香港和內地進行資產拆分和出售的李嘉誠而言,逃離香港和內地或將成為既定的事實。這一系列的舉動讓一些人發出驚呼,李嘉誠撤資了,李嘉誠跑了。
在風波發生后,李嘉誠本人表示將會繼續看好中國經濟。中國經濟30多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,近來卻突然停下了腳步,甚至于面對巨大的風險。先是人民幣貶值,還有就是接二連三的股災,對世界經濟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。但是,對于當前中國經濟形勢,既不用太悲觀,也不用太樂觀。當前中國經濟的情況與上個世紀90年代甚至這個世紀初的情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。這不僅在于整個經濟體量是一個巨大的量,而且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。比如過去一年中國的GDP增幅無論是以美元還是以人民幣計算,都比2003年中國經濟被視為“奇跡”時高出一倍。而正在調整與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結構,比如消費結構及服務業增長,這些在過去根本無法比擬的。
李嘉誠作為港商的代表,在內地有很多的投資項目,其投資金額相當大,橫跨通信、基建、港口、石油、零售等各個領域,具有指標性作用,成為商界傳奇,過去兩三年,李氏家族在內地、香港賣掉一些資產,加大對歐洲的投資,這些都屬于正常的商業行為。
李嘉誠加大對歐洲的投資是國際貿易發展必然趨勢,境內的投資者到境外投資的這種“雙向投資”,一方面說明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有增無減;另一方面說明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的步伐正在加快。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,帶動海上運輸、船舶制造等行業的發展。